《红楼梦》若干问题问答

三十七回

有人统计书中欢宴多达四十多回,有婚丧嫁娶、提职升官、迎接贵妃的大宴宾客;也有年节小庆、祝寿祭祀、接风洗尘的家庭宴会;还有小姐老太太生日、春夏秋冬应景悠游的家庭小宴。这其中更有作者别具匠心为我们设置的一个乌托邦式的世界—“大观园”,让一群少女们聚集于此,再让她们相约结社、题联作诗、赏花联句……那么,作者极写少男少女结诗社的欢聚场面,其目的与别的欢宴有什么不同?

从这一回起,请你自制表格,运用梳理、分类的方法,统计全书描写大观园儿女相约结社的次数、所拟的社名、吟诗的题目、采用的诗体、参与的人数、人员的别号,以及诗作等。然后比较前后几次结社吟诗的相同处和不同处,看能发现哪些变化或得出怎样的规律。

  1. 作者描写别的欢宴注重表现贾府的荣华富贵,或是推动情节发展。而描写结诗社的目的是突出大观园中少男少女的灵动活泼与诗情雅兴,并展现每个人物各异的性格。诗社是探春提议结的,凸显探春的”会来事”,为她后面代凤姐管理大观园埋下伏笔;李纨是诗社的社长,负责诗社所需的资银两,显示出她是传统的善于理家的贤妻形象,另外她给自己起的别号”稻香老农”也有几分自嘲的意味,显示出她在大观园中逐渐走出之前”槁木死灰般的生活”;黛玉提议大家起别号,彰显黛玉清雅灵动的性格等等。
  2. 太长,若要查看点击此处下载。

三十八回

联系《红楼梦》悲剧审美的理想,作者写大观园里的青春王国,写“螃蟹宴”上儿女们的青春与活力,写充满了诗性才情的人儿写就的菊花诗,难道就是为了与之后“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结局遥相呼应?

菊花是坚贞高洁、超然隐逸的象征。这一回“螃蟹宴”上儿女们写下的菊花诗,富贵风流,各有所喻,丰富了对菊花的解读。请选择其中的一至两首,鉴赏分析。

  1. 作者描写螃蟹宴这一情节,起到了丰富人物形象的作用。首先是宝钗的体贴、周到:湘云先前许诺要作一回诗社,宝钗考虑到湘云在家不做主,零花钱不够,特地帮湘云找来自家的螃蟹;且她还记得府里的人大都爱吃螃蟹,姨娘还说要请老太太,如今把这事办成,让宝钗左右逢源。我们还能看到,湘云表面上大大咧咧,办事时也细致入微。吃螃蟹时不仅陪了长辈,想到了赵姨娘、周姨娘,几个大丫鬟她也安排上一桌,不可谓不周到。此外众人认领菊花诗的题目也暗示了人物命运吗,例如宝玉是《种菊》,说明他爱惜群芳;宝钗是《忆菊》,暗示她最终独守空房追忆宝玉的命运。

  2. 咏菊———潇湘妃子: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首联写的是作者强烈的创作冲动,这种冲动让作者激动不已,甚至要跑到园中,倚着山石草拟诗句。颔联中作者灵感乍现,写出对菊花的赞美后对月吟咏,别有意境。后两句是黛玉一贯的多愁善感,她向往陶渊明那样高洁的情怀,却鲜有人理解,心境与曹雪芹的”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相似。陶渊明以来,菊花就成为了孤霜自傲,高洁清幽的标志,本诗也借用了菊花高洁的意象。

三十九回

这样一位在贾府鼎盛时期的管理层,在数十年媳妇熬成婆和大家族的钩心斗角过程中,积累了比凤姐更丰富的人生经历,见识过更宏大壮阔的世面,具备更多有效的理家之才和治家之威的老太太贾母,为什么对“穷亲戚”刘姥姥竟会格外亲切和热情?贾母总不会是因为自己闲极无聊,只想找一个人来解解闷儿?

前两回作者写众儿女拟办诗社,李纨自荐掌坛;大观园儿女们诗性才情,李纨又作“公评”。这一回开始写李纨借酒说心事,少有的任性衬托出内心的荒凉。作者非常克制地释放这样一位“守礼之完人”(清代解居士语)的形象,其用意是什么?

  1. 贾母嫁于贾家第二代,上一代是”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不像黛玉、宝玉这一代完全长在富贵温柔乡里,应该多少晓得穷苦人家的不易,惜老怜贫,所以对待刘姥姥绝不会刻薄。再者,二者阶级差距悬殊,贾母放松自然,不用讲什么礼数。对于贾母来说,刘姥姥就像高明而贴近自己的讲评书、相声的艺人,刘姥姥能把市井见闻讲给贾母听,能用自己的表演哄贾母开心,刘姥姥讲故事的水平已经让众人”自觉比那些眚目先生说的书还好听”,所以受到厚待。

  2. 李纨的转变展现了大观园这一乌托邦式的世界对人的疗慰作用。在大观园外,李纨不得不受到封建礼法的束缚,但在大观园这个”青春王国”中,她逐渐展现了自己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一面,从原来”槁木死灰”的生活中解放出来。这一对比显示出了作者对于封建纲常的批判。

四十回

这一回写“史湘云掌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掌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姆,叫揉一揉肠子”。你能说说这八个不同的笑态、笑貌显现出人物怎样不同的性格特征吗?

在这一回里,贾母领着刘姥姥先到了黛玉的潇湘馆,接着去了探春的秋爽斋,最后到了宝钗的蘅芜苑。刘姥姥在潇湘馆可谓妙语连珠,可是到了蘅芜苑为何竟一言不发?

  1. 史湘云喷饭展现他平日大大咧咧、活泼的性格;黛玉笑岔气也符合她体弱的特点;宝玉的反应显现出宝玉放纵、天真的性格,借此机会向贾母撒娇。王夫人一下就看出是凤姐的恶作剧,体现她精明、老成。一向稳重的薛姨妈都将茶喷了出来,显示当时确实开心到了极点,一向机敏的探春也是如此;惜春此时年龄最小,还需要奶母的帮助。

  2. 贾母认为蘅芜苑房子过于素净,忌讳。刘姥姥深谙贾母迷信,喜欢讨吉利,于是就不便多说。再者,贾母等人讨论的是古董文玩等物,刘姥姥也不大熟悉,因此并不发话。

四十一回

作为《红楼梦》这部书的重头戏,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整整跨越了三回半,即从第三十九回到这第四十一回,再加上第四十二回的前半部分。作者通过刘姥姥随贾母游历,将此前从未提及的大观园中的景点做了详细的交代。那么,作者如此浓墨重彩地写刘姥姥“二进荣国府”都起到了哪些作用?

这一回,自傲绿玉斗,砸碎刘姥姥杯子的妙玉,虽自称“槛外人”,却正是溺于贵贱清浊的“槛内人”;而顺妙玉意自称“槛内人”的宝玉却最终成为“槛外人”。《红楼梦》中妙玉的判词为“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请结合本回“栊翠庵品茶”相关内容,说说作者塑造妙玉这一形象的意义。

  1. 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一情节中,读者借刘姥姥的视角将大观园再次游览了一遍。不同于贾政游园与元妃游园,这一次的大观园是宝玉和众姐妹入住后的,多了许多生活气息。同时,也让刘姥姥反衬出贾府的奢侈生活,譬如各种精致菜肴的花费就能让普通人家生活一年,各种奇珍异宝、绫罗绸缎数不胜数等等,侧面烘托贾府的兴盛。

  2. 塑造妙玉这一形象的意义在于丰富了《红楼梦》的悲剧性。妙玉扔掉刘姥姥吃茶用的茶杯,却亲自奉茶给贾母,还记住贾母不喝六安茶,泡的老君眉,不免让人觉得有势利之嫌;她给宝玉用自己平时所用的绿玉斗,让人隐约可以体味出妙玉也有世俗的儿女情长;妙玉郑重地向众人介绍她的珍贵茶器,显现出她还对物质的有所追求。妙玉身为尼姑却带发修行;不去访贝叶遗文却在富丽堂皇的大观园落户。妙玉虽然身在佛门,但仅是幼年为了保命被迫出家啊,且种种世俗的欲望没有清除,于是成为充满矛盾的人物,生活在矛盾纠结之中。从第五回判画中的美玉落在污泥中和判词中的”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也可以想见其悲剧结局。

四十二回

第四十回行酒令,藏玉引用《牡丹亭》《西厢记》。这一回宝钗交心之言,教导黛玉不可“移了性情”。按逻辑来想,性情乖张又同宝玉一样厌极入世说教的黛玉应当大为光火才是,但文中黛玉“垂头吃茶,心下暗服,只有答应’是’的一字”。黛玉为何会有如此转变?

有人说,《红楼梦》一书善写各种游戏活动,尤其是大观园中众儿女们“或读书,或写字,或弹琴下棋,作画吟诗,以至描鸾刺凤,斗草簪花,低吟悄唱,拆字猜枚,无所不至”。请选择这一回惜春画大观园图,众儿女为其出主意一节内容,简要说明作者怎么个极善写游戏活动。

  1. 黛玉入贾府时来已久,随众人一起渐渐长大,通晓人情吗,性情已没有以前那样乖张。黛玉虽有个性,但也绝不是不近人情,如今宝钗真诚提醒黛玉少看《西厢》《牡丹亭》等等,黛玉定能明白宝钗的一片苦心。

  2. 惜春作画时宝钗列举的应用之物极其详尽:”头号排笔四支,二号排笔四支,三号排笔四支,大染四支,中染四支,小染四支,大南蟹爪十支,小蟹爪十支,须眉十支,大着色二十支,小着色二十支,开面十支,柳条二十支,箭头朱四两,南赭四两,石黄四两,石青四两,石绿四两,管黄四两,广花八两,蛤粉四匣,胭脂十片,大赤飞金二百帖,青金二百帖,广匀胶四两,净矾四两。”完美表现出作画时的讲究与精细。

四十三回

刘上生说:“金钏儿的死使他(贾宝玉)的灵魂受到巨大的冲击。炼狱心火,不了情深。他为此进行着痛苦的精神救赎,金钏儿之死是他精神世界成长的重要分界线。”请结合这一回宝玉祭奠金钏儿,思考:为什么“金钏儿之死是他精神世界成长的重要分界线”?之前之后宝玉的精神世界有何不同的表现?

宝玉一向爱惜女子,自己却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金钏之死,这让宝玉羞愧不已。金钏的死让宝玉意识到了自己的纨绔子弟作风给女子们带来的危害,真正从现实出发关怀爱护女子,而不是幼稚地谈什么”男子是泥做的,女子是水做的”等等。”世法平等”成为了他的信仰。在以前,他还做过踹袭人窝心脚等事,金钏之死后,宝玉开始同情、关心弱小,例如在四十四回中对平儿的关心,这样的体贴是从来没有过的。

四十四回

塑造宝玉这一人物形象,为什么总是要和女子的胭脂联系在一起,有那么多脂粉气或者女性化的特点呢?这是否意味着末世王朝男子的阳刚之气消失殆尽?作者开篇时说“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实愧则有馀”是在肯定这一说法吗?请谈谈你的思考。

宝玉在男性中天然不适,在贾政带领他游览大观园时,他表现得不安、局促,在面对父亲是他唯唯诺诺,在会见贾雨村等客人时他又看不起这些醉心于仕途经济学问之人。而一到女儿世界,他感到无比舒适、自在,自然行为上偏向女性化,以便更好融入女儿世界。如果一个王朝外面的统治阶级内部污浊不堪,只剩下园子中的女儿世界是干净的,那么确实是末世王朝了。作者开篇这句话是在叹惋女子才华的埋没。譬如凤姐有能力有手段,可终究只管内事,不能统领家族。贾府中男子不乏碌碌无为之辈,女子中不乏极有才干,品行端正之人。若是女子也可以出去闯荡事业,那么贾家也不会衰落凋敝如此迅速。

四十五回

这一回后半部分有两次写景。第一次是“不想日未落时,天就变了,淅淅沥沥下起雨来。秋霖霹霹,阴晴不定。那天渐渐的黄昏,且阴的沉黑,兼着那雨滴竹梢,更觉凄凉”;第二次是“又听见窗外竹梢蕉叶之上雨声淅沥,清寒透幔”。这两处景物描写有怎样的特点和作用?

第一处景物描写给人凄凉、萧瑟之感,是传统的悲秋意境,又契合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给黛玉写《秋窗风雨夕》渲染烘托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第二处景物描写与第一处相似,也是为了表现黛玉敏感、哀愁的心境。

四十六回

有人说,鸳鸯当着贾母的面“誓绝鸳鸯偶”的那段宣言,是全书最精彩的文字之一。其“别说是宝玉,便是宝金、宝银、宝天王、宝皇帝,横竖不嫁人就完了”“我一刀子抹死了,也不能从命”“或是寻死,或是剪了头发当姑子去”等话,完全断绝了和贾赦及一切男人的配偶,是小人物人性真正的觉醒。请分析这段宣言的巨大价值和深远意义。

鸳鸯这一做法彰显了她的抗争意识与独立意识,这是她作为奴婢极为可贵的一点。鸳鸯身为贾府的家生子,可以说是生而为奴,但她生性没有半点奴才人格,懂得自我,勇于抗争。鸳鸯对于贾母尽忠职守,做到了贾府第一大丫鬟的位置;当面对贾赦”凭他嫁到了谁家,也难出我的手掌心”的威胁,她也以同等决绝的态度回击,并且直指封建婚姻制度,痛骂”小老婆”。鸳鸯活出了人的价值和尊严,是贾府中众奴婢中耀眼的存在,也是曹雪芹用来承载自己对封建奴婢、婚姻制度的控诉的重要人物。

四十七回

在《红楼梦》里,作者写贾府的男性,大多是龌龊不堪的形象,像珍、琏之流。然而,在贾府之外,作者却写了一位原系世家子弟,父母早丧,相貌俊美,性情豪爽,好耍枪舞剑,赌博吃酒,无所不为,擅演生旦风月戏文的柳湘莲,有人说,在柳湘莲身上寄予着作者的某种理想。你能说说寄予着什么理想吗?

柳湘莲性格中具有游侠精神。他不拘小节,性情豪爽,相比于那些传统的腐朽的士大夫,他对于封建制度有着强烈的反叛精神。他喜爱串戏,全然不顾他人误认他为低贱的梨园中人。他出身世家,却”眠花卧柳,吹笛弹筝,无所不为”,于传统观念显然是离经叛道的典型。柳湘莲敢于把对人生自由的向往付诸实践,可以说比贾宝玉高明一层。柳湘莲还敢于蔑视权贵,当薛蟠想要用物质勾引他供自己玩弄是,他没有顾忌薛家权势,用武力教训了薛蟠;她还直言不讳地表达自己对宁国府内淫乱生活的憎恶,说东府只剩门口石狮子是干净的。他面对贵族时”冷”,但也有有情有义的一面,从他为秦钟上坟一事便可看出。从柳湘莲名字中的”莲”字来看,作者对这个人物喜爱有加,莲出淤泥而不染,这寄托了作者对率真敢为、不畏权贵、爱憎分明、有情有义的侠义精神的追求。

四十八回

“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一书中的经典情节,更是大观园里最为美好的故事。香菱“精血诚聚”,三易其稿,最终咏成佳作,她的师父黛玉自然是功不可没。不过,为什么香菱的老师一定是黛玉,而不是同在园子里、同样能写会作的探春、宝玉,以及带香菱进园子的宝钗呢?香菱、黛玉两人在某些地方是否有一些相似之处?

香菱乃“金陵十二钗”副册之首。脂砚斋在评此人岂可不入园时说:“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那么,《红楼梦》设置“香菱学诗”而不是平儿、袭人等其他人,意义何在?

  1. 香菱黛玉命运有几分相似,都来自姑苏官宦人家,都是自幼没有父母在身边相伴。香菱出身高贵,自身也带着与其奴婢身份不甚相符高雅气质,自然会对同样流露出高雅气质的黛玉产生向往、敬仰之情,故拜其为师。

  2. 香菱是众人中最为不幸的———她是幼年被拐卖,后有薛蟠的妾,其待遇相较于贾府众人相差悬殊。但她在不幸的、平庸的命运面前没有选择接受庸俗,而是仍有追求美好与诗意的心,对生活仍抱有热心与激情,这是无比有力,无比令人触动的。

四十九回

这一回,作者大笔一挥,引入了“外援”:邢夫人之兄嫂带了女儿岫烟进京来投邢夫人,李纨之寡婶带着两个女儿李纹、李绮也上京,薛蝌带了胞妹薛宝琴正欲进京发嫁,由此大家便齐聚大观园。那么,作者引入“外援”有何用意?

优秀的作家一定会极力避免人物刻画的扁平和单一,会选择典型事件来突出人物的不同侧面。此回的“割腥啖膻”和后边第六十二回的“醉眠芍药”,都是关于湘云的重要事件。可比较阅读,这两个片段展现的湘云形象有哪些异同?

  1. 展示四大家族你来我往,互相照应,盘根错节的关系,同时展现大观园的热闹兴旺。

  2. 两件事都显示出史湘云恣意潇洒、浪漫豪爽的性格。不同的是,史湘云大嚼鹿肉体现了她的豪爽之气,颇有男子气概;之后的诗兴大发,显示出其浪漫一面。她醉眠芍药则显示出她的娇俏之美。

五十回

前一回,刚来了四位水葱似的美人,又恰巧天降大雪,白雪红梅,炭火烤肉,炉子上的热酒,争先恐后的赋诗,快活的说笑打闹,一切都是盛世繁华、岁月静好的样子。这一回联句是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诗社活动,也是一次热闹欢乐的聚会。那么,你能从这些联句中看出隐藏的密码吗?

这一回,贾母问婚,凤姐奉承。有人说,现实世界就是物利熙攘的凡尘生活。诗情一入凡尘,纯粹便抵不过世俗,才情就让位于礼法,性灵得屈从于权势,而这难道是在预示:青春终将归于黯淡?宝黛爱情终将归于“心事虚化”的悲剧结局吗?请试作分析。

  1. 李纨的”怜洁白”一句符合其年轻守节的身份,香菱”荣枯草”一句表明她虽不幸,但仍对生活抱有期待。史湘云的句子豪迈大气,符合她一贯的性格。可以说,联诗是众人性格的一次外化。

  2. 我认为这一回想要表达的不是诗情抵不过凡尘,而是注重展现大观园中其乐融融的生活图景,浪漫与现实交相辉映,而且贾母在问婚时并没有表现出注重物质的心思,说不上是暗示结局。

五十一回

前番黛玉说出几句《西厢记》《牡丹亭》的曲词,被宝钗抓住。这一回宝琴竟把其中地点当作景点去展开想象,生发感慨。这让宝钗有点尴尬,连忙借口说后二首于史鉴无考,还是另作。黛玉却出面打圆场说,我们虽然都没看过这两部书,但三岁小孩都知道这两出戏。连李纨也出面澄清,说这是老少皆知的故事。那么,作者写这段文字的用意是什么?

作者意在表现钗黛虽感情上融洽,但并非精神上契合。宝钗为人处世圆滑,为提醒宝琴假装不晓得《牡丹亭》《西厢记》中的典故,黛玉性格率真,且黛玉知晓宝钗看过《西厢记》《牡丹亭》,于是对宝钗装愚不认同,出头反驳。这件事再次反映了钗黛之间为人处世理念的不同。

五十二回

上一回,作者支走了袭人,让其回家,晴雯才可能登台表演。试想袭人不走,怡红院诸事哪轮到晴雯出面呢?联系前边的“晴雯撕扇”和这一回的“勇晴雯病补雀金裘”,请给她写一篇“晴雯评传”的短文。

晴雯是一个古灵精怪、大胆叛逆、心灵手巧的女子。宝玉当众批评了晴雯致使晴雯生气,她没有向宝玉讨要金钱或地位以求补偿,而是选择了撕扇来解气。一方面晴雯在撕扇时表现出了纯真、可爱,另一方面我们也能看到她自清自爱,丝毫没有借宝玉”攀高枝的想法”。同时,在等级森严的贾府,奴婢应该是要无条件服从主子的,但晴雯却撕扇发泄怒气,这一点足以表明她内心渴望平等,因此常常忽略自己奴婢的身份。晴雯对于自由无比渴望,追求这种自由时也无比勇敢。晴雯的勇敢,还体现在她的语言上。晴雯性格率真,没有城府,嫉恶如仇。她总是说话心直口快便印证了这一点。从晴雯病补雀金裘中可见,晴雯对宝玉极好,这种情感极其单纯,没有掺杂对权力与金钱的追求。可以说,作者在借晴雯这一人物传达自己内心不屈服与封建压迫的傲骨。

五十三回

《红楼梦》一书至少两次写到过年。前一次是第十六回到第十八回。但由于在年前接到贵妃娘娘元春获准将在元宵节省亲的消息,以至贾府上下全力以赴地折腾准备,所以“年都没有好生过”。这一回内容看似比较复杂,头绪多、场面大,但只要稍加梳理,故事的主要情节只是围绕贾府的过年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很多研究者认为,这一回通过一些具体的细节描写,透露了贾氏家族必然败落的趋势。你看哪些细节有所表现呢?

贾府已经有衰败的迹象了。第一是贾府的年例减少,而年例又是贾府的重要收入来源,贾府的人对民情一无所知没有应对之策。第二是人丁涣散,”贾母也曾差人去请众族中男女,奈他们或有年迈,懒于热闹的;或有家内没有人,不便来的;或有疾病淹留,欲来竟不能来的;或有一等妒富愧贫,不肯来的;甚至于有一等憎畏凤姐之为人而赌气不来的;或有羞口羞脚,不惯见人,不敢来的;因此族众虽,女客来者,只不过贾菌之母娄氏,带了贾菌来了,男子只有贾芹、贾芸、贾菖、贾菱四个,现是在凤姐麾下办事的来了。”可见贾府内部早已出现裂痕,衰落也就不是意外了。

五十四回

有人认为,这一回是《红楼梦》一书写贾府盛衰、聚散的分水岭。凤姐讲故事,一连用了四个“散了”,伏线大观园众儿女将“散”。又说“抬炮仗”的故事,既可映衬后文因元春薨而导致的贾府“树倒猢狲散”,又可与第二十二回元春所做炮仗诗谜正是一响而散之物相呼应。那么,凤姐说“四散”是不是预示到了贾府在“乐极”之后即将“生悲”了呢?

凤姐的”散了”暗示着贾府必散的命运,之前”千里搭长棚,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和关于炮仗的比喻,也提到过贾府的宿命。这次过年是贾府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乐极而生悲。

五十五回

鲁迅在评《红楼梦》塑造人物形象时说:“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而这一回,从凤姐与平儿的交谈中可看出,凤姐有着怎样复杂的心思和性格?请简要说明。

作者评探春是“才自精明志自高”,换言之,就是要有合适机会,探春才有可能一展才华。这一回,凤姐缠绵病榻,贾府需有人主事,探春顺理成章被推了出来。细读此回,请用两三个关键词概括探春的性格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1. 凤姐对家族中的每个人的情况了如指掌,谁有能力,谁不中用,谁顽劣,谁机灵等等,将赵姨娘一干人等的瓜葛分析得一清二楚,并且准确地预料到探春有大动作。凤姐还意识到自己”也太行毒了,也该抽头退步,回头看看了”,害怕被人报复,提前与平儿定好对策。可以看出凤姐的心思缜密与精于权术。

  2. 探春有远见、机敏、有责任感。探春有才情,可创建海棠诗社,可作菊花诗。她有一种浩然气魄,从她居所的名字秋爽斋便可看出。探春有责任感,在贾府需要有人管事时勇挑重担。探春还勇于抗争,看不惯赵姨娘丑恶的嘴脸,后她进行了尖锐的反击。

五十六回

探行一系列兴利除弊的改革活动,被赋予大观园“改革家”的美名。这一回写探春以其独到的眼光,发现了“联承包责制”这样的创新管理方法,并以难得的责任心和领导魄力大胆推行。请你梳理,以探春为主,以宝钗为辅,她们共制订了哪几条改革措施?这些措施将会起到怎样的作用?

《红楼梦》自问世以来,便逐渐形成了一种“扬黛抑钗”的现象,即林姑娘说不得,宝姑娘夸不得。但凡涉及宝钗的文章,大多会出现“阴谋家”或“大忠似奸”的论点。她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可能被无限放大,解析成别有居心。请联系这一回宝钗教导妈妈们说的一段话,思考作者真的是要“扬黛抑钗”吗?

这一回的回目,作者在“宝钗”前面用了一个“识”字,有的版本用“时”字。有人认为“时”字更有深意,因为在第五回宝钗刚出场时,作者写她的性格就用了“随分从时”四字。“识”“时”各有道理,你作何选择,请说出理由。

  1. 免去少爷们八两银子的点心纸笔钱,免去买办们的二两银子的脂粉钱,防止买办回扣,节省开支。将大观园中的花草鱼虾稻米等物分给婆子承包,这样可以提升管理效率效率,压实个人责任。

  2. 宝钗取消了探春收入上缴大观园账房的方案,让利给中下层婆子,虽然有笼络人心、邀功之嫌,但实际上也提高了婆子承包的意愿,给了下层甜头,让探春的改革易于推行。同时宝钗为贾府总账房节省开支,大观园的小账房与总账房也不会产生冲突。

  3. 宝钗作为外人,是不好直接参与大观园的利益分配的,因此她办事总是从贾家整体考虑,调和众人矛盾,从不干探春那样”得罪人”的事,这是她”识大体”的处世之道,此为”识”。同时,宝钗善于审时度势,在探春掌权后承担探春的副手,起到调和矛盾的作用,此为”时”。

五十七回

这一回写“紫鹃试玉”,这是否在暗示,一段时间以来,贾府内部暗流涌动,有很多风言风语在议论宝黛二人未来的关系、前途或命运。那么,紫鹃是想试探宝玉对黛玉的态度,催促宝玉早下决断吗?宝玉能否决定自己的命运?可试作分析。

这一回后半部分,写薛姨妈来到潇湘馆,先随口说一番关于人生姻缘的话,接着又当着钗黛和紫鹃的面说“我想着你宝兄弟,老太太那样疼他……不如竟把你林妹妹定与他,岂不四角俱全”。揣摩薛姨妈说这两段话的心思,推断她的动机是什么。

  1. 紫鹃是想试探宝玉对黛玉是否有真心。对于宝玉与黛玉结婚,在贾府内部形势不乐观,从凤姐与平儿的闲谈中,凤姐说黛玉是”美人灯儿,风吹吹就坏了”就能看出,黛玉不管是从家族势力上还是身体上都十分单薄,不可能让贾府通过家族联姻兴旺,也不大可能生育后代。

  2. 在宝玉的婚姻问题上,宝钗明显比黛玉更有优势,薛姨妈开这个玩笑是想展示自己并不偏袒宝钗与宝玉成亲,免遭他人记恨。

五十八回

至此回,作者将贾府买来唱戏的十二官一并写出。请你梳理作者在之前介绍或描写的“金陵十二钗正册”“金陵十二钗副册”和“金陵十二钗又副册”,思考作者这样设置全书女子人物谱系的用意,并说说为什么作者皆取“十二”这一数目。

作者用不同谱系来区分不同女子地位的高低,如正册中都是小姐,副册中女子地位较低等等。作者以这些女子为代表来昭示闺阁命运。至于十二这个数字的用意,是代表完整、美满的意思。一年有十二个月,一天有十二个时辰,这都象征着有始有终、完整。

五十九回

这一回,春燕转述了体现宝玉“女儿观”的一段话:“女孩儿未出嫁时是颗无价的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的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的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分明一个人,怎么变出三样来。”你怎么理解宝玉这句话背后残酷的现实和深层的社会原因?

未出嫁的女子生活在一个比较单纯世界中,相对自由,因此她们的不好的品质并未展露没有而一旦出了嫁,要面对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琐事,要生儿育女,封建大家庭中,要面对上公婆、妯娌、小姑子的复杂局面,妻妾几个女人之间相互算计。就像凤姐,虽然掌管财政大权,仍然要在各方之间周旋,要侍候贾母、王夫人。所以出嫁后的女子会渐渐丧失原来的单纯,这也显示出封建婚姻制度中对人的压迫。

六十回

从上一回至这一回,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琐事几乎由春燕一人串联起来。从这些琐事中折射出怡红院、大观园乃至荣国府内上下之间、各房之间、主奴之间、奴才与奴才之间,以及小戏子与其干娘之间的重重矛盾。你能简要说说这重重矛盾背后的危机吗?

婆子可以随意作威作福,克扣芳官的月钱,随意殴打春燕;婆子可以追打春燕到怡红院,大吵大嚷;赵姨娘与小戏子们群殴;婆子们就厨房一事以权谋私,互相勾结,可见平日监管不严,一片混乱,下人胆大妄为,没有规矩可言。各种且人口众多,开支过大,一个婆子养许多小孩子,可见贾府开支压力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