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思考创造清朗舆论环境

语文议论文习作一篇

近日,河南郑州发生一起惊心动魄的案件——一辆挖掘机被不法分子控制,致一名上前劝阻的工人死亡,路面、车辆受损,警察在劝说无果后将肇事者当场击毙。随后,网络上传出了该男子疑似被欠薪的消息,有舆论便认为警察手段暴力,并且“对弱者重拳出击,对老赖不闻不问”。

这种想法的根源在于部分人对较弱者习惯性的同情,说到底,是缺乏足够的理性。即使网传肇事者报复社会的原因属实,肇事者杀人性质恶劣,也不应该得到道德上的开脱。肇事者当时控制着大型机械,破坏力惊人,为避免更大的损失,击毙他完全合理。且他当时已经造成了无辜工人死亡,杀人偿命,天经地义。忽视真正的受害者,而去同情施暴者,在逻辑与道义上都荒谬无比。且这种言论会形成一种扭曲的、鼓励极端暴力的舆论导向,进而破坏社会法制和社会道德,给这种行为提供温床,造成恶性循环。这种非理性、情绪化的评论给社会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

身处于舆论场中的我们,有责任营造清朗的舆论环境。其中的关键,就是理性思考,守住道德底线。

理性思考要求我们独立思考、求真务实。不少人在舆论场上轻信谣言,没有求真考证的意识。譬如这起案件中,就有很多人轻信了关于作案动机的谣传;在北京发生疫情时,“封城”谣言的也屡见不鲜,屡次引发了哄抢物资等情况;福岛核泄漏事故后,有人轻信食盐将受到核污染,导致盐价居高不下……实事求是、理性沟通也是理性思考的应有之义。习主席在2023年新年贺词中指出:“中国这么大,不同人会有不同诉求,对同一件事也会有不同看法,这很正常,要通过沟通协商凝聚共识。”在舆论场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只讲立场,不讲事实”的人。譬如在关于防疫政策的讨论中,有的人分成了“共存派”与”清零派”,这两派人前期还能进行理智的讨论与辩论,但到后来只剩下互相攻击,在各种疫情新闻下互相谩骂,不但污染了网络环境,还造成了社会撕裂、共识瓦解的风险。

做到理性思考,方能守住底线,营造清朗舆论环境。回到本案,如果多一些人守住道德底线,不为杀人者开脱,那些与罪犯共情的声音就只能是点点杂音,成不了气候。身处舆论场中,我们少一些情绪输出,就少一些谣言与谩骂;多一些理性讨论,就多一些正义与真相。